4月8日下午2点,英语系在沙河东区主教308室举办了一场名为“辜鸿铭与吴宓对弥尔顿的接受”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来自于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郝田虎副教授。
郝田虎老师是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英语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比较文学、古文书学、手稿研究、书籍史等等。除最近出版的学术专著《< 缪斯的花园>:早期现代英国札记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外,郝老师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和英国的多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中英文论文近30篇(其中四篇被A&HCI收录),另外还著有多篇随笔,出版了若干部译著(文)。他的译著包括《敦煌交响》(第二译者,中译英)、《花甲忆记》(第三译者)、《中国十八省府》(第二译者)、《黑色雅典娜》第一卷(第一译者)和《莎士比亚与书》(第一译者)等等。郝田虎老师独立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曾赴台湾地区、韩国、美国、日本参加学术会议,并曾以“伊拉斯谟学者”身份赴希腊进行学术交流。
在讲座中,郝老师先以弥尔顿,辜鸿铭和吴宓的小故事发轫,引起了听众对这三者的强烈兴趣。然后切入正题,系统地讲述了辜鸿铭和吴宓这两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学者对十七世纪的英国大诗人弥尔顿的接受。在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弥尔顿是最早“登陆”中国的英国诗人。辜鸿铭精通西学,能背诵弥尔顿万余行的代表作《失乐园》,却始终坚守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极力抵制中国的西化浪潮,因此他在理解和接受弥尔顿的时候,极力试图将弥尔顿的思想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之中。相对于辜鸿铭来说,同样身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吴宓对弥尔顿的接受则更加接近弥尔顿的本来面目。特别是吴宓本人也在晚年失明,且境况困顿,与弥尔顿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因此吴宓对弥尔顿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他的评介也更加客观。在对弥尔顿的翻译方面,吴宓重意译,重规划,重改写。他不仅翻译弥尔顿的诗歌,还在自己的创作中将个人身世遭际与弥尔顿的生平联系起来,诗作《病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弥尔顿是辜鸿铭和吴宓用来建造他们理想中的文化人文主义大厦的一块基石,但二人的观念和举措各有不同。郝田虎老师介绍了辜鸿铭对弥尔顿的阅读、品评、背诵、援引、比较、利用和教学;以及吴宓对弥尔顿的阅读、感怀、引用、翻译、摹仿、改写、比较、评价、教授和传播;还讲述了吴宓和辜鸿铭的对话等等。总的来说,辜鸿铭开了中西比较文化的先河,而吴宓奠基了我国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基础。
讲座之后,郝田虎老师与听讲的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同学们踊跃提问,郝老师耐心解答,不仅就讲座内容回答了学生们的疑问,还就如何学习英语、如何读书治学等话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切身经验。